Week 4 - 2011.03.01 Tuesday

"當我們大聲地喊出要尋求高度廣度跟深度的同時 我們做了甚麼?"

----------------------------------------------------------------------------

那天我問學學 你們的英文課都在上些甚麼

學學回答我說 英文羅曼史 有一些十四行詩

可能還有一些零零總總的東西可是我忘了

回觀一下我們的課本

關注的東西其實很關係人

culture shock / culture difference / identity 等等

// 文化衝擊 / 文化差異性 / 個人認同

// 也許我翻譯得不好 現在已經不太會翻譯了

 

這一個學期到面談到了好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兩個 Lang 001 的 British intructor 來到香港後的感覺

一個荷蘭中國混血兒對自己身分的認知

一個華裔美國著名編劇者對自我個人文化身分的認同等等

雖然說我真的不太喜歡社會這一門科目

但這種文化差異性的事情卻深深吸引著我

很想要去了解這背後的故事以其原由

昨天晚上火星人要我看了一篇分子學長從PTT轉回來的文章

是有關一些網路分子評論香港的事情

然後他想聽聽我看完的感想是甚麼

我想晚一點我也轉載一下好了

 

上課的時候其實大家還滿習慣性沉默的

雖然我偶爾也會這樣 

但我想我還算是講得比較多的

其實在我認為大家應該都有想法

只是不知道為什麼不願意表達

不過今天過後其實我想也許我錯了

有些人並不是沒想法

而是對這件事情沒甚麼興趣

今天上課是在講一個華裔美國著名編劇者對自我個人文化身分的認同等等

 

簡單說一下他的背景

爸爸是華人 嚮往當一個美國人有美國生活 一個美式家庭

嬤嬤是菲律賓人 不會中文

當他們移民到美國的時候很自然地就形成了一個典型的英語家庭

他普通話半點不會說 

因為家裡的關係也對中國文化其實不怎麼了解 也沒甚麼接觸

小時候如果知道哪一部華人電影要上映的時候他都會自動避開

這點聽起來是還滿奇怪的

而他的原因是說在電影之中總會包含一些對華人的傳統印象

但 那不是真正的他 他的行為思考都像一個美國人不是華人

 

在美國曾經有一段時間大家很重視一種東西較多元文化主義

而這種文化有一個很大的點在於你是甚麼人種決定有甚麼樣的文化 成為甚麼樣的人

但對於他來說 真的讓它成長成現在這個樣子的是環境 是美國文化

真正重要的東西也許已經不再是我的"品種"或是說"膚色"

是我所成長的地方 我的家庭 我的交友圈

這些才是真正影響一個人的地方

 

就像 Jonathan 我隔壁的室友

爸媽都是正港的台灣人 

他的普通話說的還行 國字也認得一些 還懂得注音符號

那天我們在選國旗的時候他選的是美國人

因為他認為美國是才是他的歸屬

這種差異雖然不易外 但是就是覺得很有趣

 

今天來香港遇到了好多人好多故事

讓我自己的視野廣度增加很多

我來這邊的目的就是為了這個

我想體驗一些不一樣的文化不一樣的生活

對我來說來香港唸出跟出國留學其實差不多

環境也許沒有當初想的那麼理想那麼英文化

但是整體來說已經比台灣好的還滿多的了

反觀很多的大陸人 

說真的我好想知道他們對香港到底是甚麼樣個概念

他們給我的感覺就是這邊只是一個念書的地方

花很多錢念書的地方

可能也有些部分是學英文

但是我想那好像對他們來說不是那麼重要的東西

來這邊有很大的一部分在我看來是國際觀

我也不知道他們在不在意這件事情 也許不吧

他們重的還是學業

我並沒有說這樣是錯的 也許到了未來這樣是好的

但這也就是文化不一樣 觀念不一樣而已吧

也許改天我會問問看他們的想法

改天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uardian8012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